家长吐槽数学书混乱逻辑差,辅导无从下手:公式、例题呢?
近两年来,中小学教材一直是民众质疑、吐槽的热门,除了封面、插图和个别词句存在三观不正、“辣眼睛”等问题之外,在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本身也让人一言难尽,屡屡被发现漏洞和不足。
这不,一位家长好不容易有兴致辅导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写作业,写数学作业时,女儿对其中一道题始终不得要领,而她自身也已经脱离课堂学习好多年了,虽然知道怎么解但不知道该如何跟女儿解释,于是就翻看女儿的数学书,看看里面是怎么说的。
然而当她翻看女儿的数学书时,一下子懵了,里面连道像样的例题都没有,跟自己小时候的数学书完全不同。不仅如此,这位家长有认真翻看了女儿的数学课本,发现里面也没有课后练习题,一些重要的公式也没有重点标注起来。
该家长这才明白,为什么女儿每个学期都要买那么多的教辅书,为什么学一个科目基本教辅书轮流翻了,原来问题出在课本上,而自己当年用的课本,把所有内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就拿数学书来说,有公式、有例题、有课后练习题,还会重点解释该如何使用知识点。基本上,只要自己够用功,肯花心思琢磨,单靠一本数学书成绩就不会差,不像现在,如果没有好的教辅书,要想取得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此,这位家长不禁疑惑,教材就是要教明白孩子们每个知识点的最权威定义和如何使用的,怎么现在的教材倒成了猜哑谜似的,要例题没有例题,要练习题没有练习题,讲个公式也要转好几个弯,编辑者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位家长将自己困惑分享到网络平台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遭遇,虽然想辅导孩子作业,奈何现在的教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自己又用习惯了高中乃至大学的思维模式,不会怎么用小学的方法解题了,搞得在孩子面前很尴尬,鸡飞狗跳。
有网友吐槽,现在教材的内容碎片化严重,只会把孩子们逼疯,自主学习根本不可能。
有网友认为,新教材编成这样是故意而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不得不多买教辅,应该好好整顿一下编写教材的队伍和相关出版社,还教育一片清净。
除了家长,很多老师也表示,现在的数学教材确实缺乏连贯性,内容不严谨,逻辑性差,各个阶段各管各的,导致不管是学的还是教的都很困难,学生、老师和家长都痛苦,使用起来感觉远不如2000年前的教材。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一线教学的老师还是学生、家长,认为数学教材“难用”的不在少数,主要是存在知识性、连贯性、逻辑性、阶段衔接等问题,不仅老师单靠教材没办法做好教学,学生只看课本也理解不了学习了什么知识点、难以自主学习,家长辅导作业更是无从下手。这也许就是孩子们必须要买的教辅书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重的原因吧,因为只用一本教材,取得好成绩根本不可能。
或许对于编辑组来说,把书本编成这样有自己的考量,但既然是教材,作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原点,“看得懂”应该是最基本的,问题是现在的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是讲一半不讲一半或者说这缺一块那缺一块,学生们很难形成连贯、完整、紧密的知识体系,在错乱的知识结构下,不仅会影响今后的学习,还可能影响整个的思维能力。
教育需要创新不假,但现在的教材总给人一种感觉,让孩子们修路,明明前人已经把砂石、水泥摆放好在路边了,偏偏要孩子们再自己去烧制水泥出来,不是多此一举吗?
不管学什么学科,教材应该是最权威、最基础、最易懂的,能够让老师照着教材教就能够基本讲清楚知识点是怎么来的、让孩子们只要认真看了就对知识点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让家长对照课本就能够辅导孩子,只有需要拔高的时候,才需要买教辅。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单一本教材,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依赖一套甚至更多的辅导书才能做好,这样的教材显然已经脱离了它的本义了。难怪这么多人吐槽现在的教材都是跟教辅硬性捆绑的,只看教材不买教辅,想学好就是“做梦”。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希望教材的编辑者在编写教材之前,多倾听真正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们的心声,如果使用者都用不顺手,教材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就像厨师做菜一样,任凭你做的菜肴多么有创意、花了多少料,食客吃不下口,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