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分的数学学渣,用了一个方法后,竟然逆袭成班级学霸
“学不下去了!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时不时会有一些学生发出这样的“咆哮”。
有的学生学数学时会间歇性崩溃,每堂课都听得很认真,上课记笔记,下课做作业,晚上回家继续复习,周末还刷试卷……
但一到考试的时候,最后两道大题,总是做不出来……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心里可能还默默地问候了那些数学家……
于是发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咆哮“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那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家长和孩子们每天挂在嘴边的,甚至还会引发强烈的亲子关系冲突的“学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过的不会忘,而自家的娃第二天就还给了老师?
为什么我家孩子的作业要写到深夜11点,学霸10点就早早地睡觉了,
是不是他们在用神秘的学习方法?那到底是什么方法?
有没有一本书专门介绍“学习”这件事,告诉我们普娃和学神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有的,最近几十年,全世界科学家结合心理学和脑科学,已经进一步发现了学习的秘密。
万维钢是一位科学作家,他研究了当前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然后集结成一本书《学习究竟是什么》。
书中充满了各种关于学习的方法论,涉及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学方方面面的前沿理念和当前的科学理解,详细地解释了学习的本质。有的知识我听说过但未详细了解,比如一万小时理论,有的观点甚至颠覆了我的认知,比如85%的学习率。
《学习究竟是什么》像一个关于学习的高科技口袋,装满高效学习方法,共分为6个部分,最适合学生的是第一部分:学精第一,就是如何教你考试考高分。
万维钢老师在书中写到:对于常规性的学习,比如掌握一项简单的技能或者在某个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中考高考期中期末单元考),“刻意练习”这个方法足够了,它能让你学到精通的地步。
可是据我所知,在数学学习这件事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加起来是超过一万个小时的,按照这个说话,每个学生的都应成为数学界的韦奕东,实际上高三毕业时成绩云泥之别。
那么一万个小时的学习理论的问题出在哪里?
书中解释,对练习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不是练习时间的长短,而是练习的方法。
这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万维钢老师把这个方法总结成以下四点:
(1)只在“学习区学习”
(2)把要练习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大量的练习。
(3)在练习的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如下图所示。中间的圆圈就是最适合我们现在的学习的技能。
比如做一个数学题,瞄一眼就知道解题思路,这就是在舒适区,但如果遇到一个压轴题,题目读完了,根本无从下手,这就是在恐慌区,长此以往下去,就是陷入崩溃,遇到题目就会忍不住感叹“这是什么个玩意儿”。
真正适合我们的是在学习区练习,拿到一个题目不能一下子看出解题思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来的题目,就是适合的,具体来说就是对一个题目跃跃欲试的感觉就对了,当然也有可能最后没做出来。
比如一次函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求三角形面积,直线解析式,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三垂直全等,将军饮马题应该属于学习区,如果是胡不归相关题目,就应该是恐慌区。基础没打好,就先不做这样的题,不然耗费时间,还学不会。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要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适当放弃压轴题,除非你平时的考试都是85分以上(满分100的初中数学),就可以多做压轴题。
万维钢老师也特别指出,只在学习区练习,这件事很难,学校里的教学往往是几十个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和难度,作业也是一模一样,这种学习没有针对性,科学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教学,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类似师傅带学徒。
分成针对性的小块,并进行针对性练习
每一本数学教材都把数学知识分成了一个个小章节,每学完一个课时还有针对本节知识点的作业。
那为什么全班成绩极差那么大呢?那到底什么样的练习才是有效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类似于我们手机内存;长期工作记忆,类似于手机的存储空间,我们都知道手机内存远远低于手机的存储空间。
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
好消息是我们的大脑可以达到几乎有无限的存储空间,坏消息是我们放进大脑里长期记忆的东西经常会被忘记。
好消息是我们刻意通过练习不断地提取长期记忆,使得我们的大脑总是能清洗地记住他们,以便于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调用。
坏消息是,我们想要把基本功练扎实,相关知识能随时调用,需要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
所以我们需要大量重复的练习来不断提取你刚放进长期记忆里的知识,这样记忆才会更牢固。
友情提示:学好数学,学到比大多数人成绩好的程度,有针对性性地练习这一个方法就可以超越大多数人。
随时要能获得反馈
人在很多时候都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比如很多学生以为自己学会了,一到做题又是啥也不会,马冬梅再现。
实际上只是熟悉了知识了而已,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地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考试和测验,你的数学知识只是幻觉。
不仅要反馈,而且最好是能立即反馈,能及时订正。 现在的网课和参考书都非常方便,甚至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棒,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提供及时反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某种程度上来说,刻意练习时针对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对错误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很不舒服,一直到练习改正为止。
但有一些学生,这节课上的错题,能留到下个星期还不订正……神仙都救不了。
刻意练习必须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不好玩,需要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边听音乐边写作业就根本不是刻意练习,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只有静下心来专注练习才能快速取得进步。
我有两个学生,一个每天嘻嘻哈哈,做题时候还不忘记和我讲话,一个学生可能本身就不爱说话,除了我问他,其他几乎不主动说话,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蜜汁尴尬。
不爱说话的孩子成绩大概比另一个高十几分的样子,一个70多,一个80多,偶尔还能90分以上。
人生没有白做的数学题,做过的每个都算数!
以上总结了考试中想要取得好成绩的科学高效的方法,能让你不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达到高水平,学习是一辈子子的事情,少年时代掌握了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