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跟不上就补课做题?尽早醒悟:让思维开窍才能事半功倍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数学成绩如果一开始就不好或者因为升学压力应对不了难度加大的数学学习,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通常就是去找补习班补课,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和“名师点拨”等方式帮助孩子把数学成绩提上去。
前不久,FT研究院公布了一个关于哪些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大数据调查统计与问题分析。其中,对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的统计如下:
其中,从初一数学的调查统计来看,“证明题中途卡壳”的比例居高,“计算繁杂”和“不理解数学定理”位居其次;
初二数学的调查中,“计算繁杂”和“题意理解偏差”比较突出;
初三数学的调查中,“证明题中途卡壳”、“解题技巧太多顾此失彼”、“课堂容量大不能消化”、“跟不上教学进度”则非常明显。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材内容、公式、题型等“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大的问题,关键点还是在于孩子主观上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状态,归纳起来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现实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孩子抱怨数学不好学,或者上课听不懂而讨厌学习数学,有些家长就把孩子数学差的问题归结为上课不用功、思考不积极、作业不认真等因素,而从小就很少和孩子交流数学的乐趣,或者自己就很少关注一些和数学相关的趣味信息,当孩子做作业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请求家长帮忙指导时,有的父母甚至还会跟着一筹莫展地倒苦水。
中国奥数第一人孙路弘在新书 《妈妈教的数学》中提到:数学不该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有趣的思想体操。书中告诉父母应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感受数学,遵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次序和特点,逐渐将数学融入孩子的思想和生活。而说到将数学融入生活,在大多数数学不好的孩子的观念里,数学这个学科应该只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对一般人而言,除了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有点用处,数学的学习基本等同于繁琐抽象的考试,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更别说信息时代的今天,万能的计算器已经取代了那些需要手写笔算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复杂运算。
上图摘选自:http://mt.sohu.com/20160928/n469356067.shtml
“提高成绩妙招”、“数学学习技巧”、“学霸读书笔记”……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可是,无论是伟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或者高考状元和企业高管的心得体会,还是精心编制的口诀要领,都很难去“拯救”和影响一个数学成绩不好,全然没有数学学习热情而失去兴趣的孩子。
找不到数学解题头绪的孩子
包括很多家长在内,虽然看上去很清楚地知道学好数学有很多“功利”或“潜在”的好处,比如培养孩子的思维推理能力,比如为今后的理工科专业打下夯实的基础等等。但每每看到孩子数学学习很吃力而自己也无力指导时,只能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四处打听寻找好口碑的补习班送孩子补课去了。至于结果,大家都明白,也许孩子能够在一个阶段内因为更加详细的反复指导和大量的习题堆砌,考试成绩有些许不能保证稳定性的进步,但厌恶数学的心没有改变,在遇到更大的难题或者更重的学业负担时,突然爆发的成绩下滑就让家长措手不及。
小编在标题中提到的“思维开窍”,是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的数据和切实的例子让家长们好好考虑一下自家孩子数学跟不上的真正问题所在,首先确保孩子对数学学习怀有一定热情而不要做一个固执的“偏科”学生,然后再各个击破,在现存教育制度下,不让数学学习拖总成绩的后腿甚至成为孩子学习的精神负担,也不要盲目送孩子去补课而事倍功半。
思维如何开窍?
一、与时俱进,借用更形象直观的方法提高理解深度
比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即“勾”,“股”)边长平方和等于斜边(即“弦”)边长的平方),如果用动态的gif图形或者创新的实验来展示,会生动许多也易于理解。
勾股定理生动趣味的”注水“小实验
勾股定理的动态图解:是不是想到了趣味折纸?
二、善于收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热情
建筑和数学、艺术和数学都有很多充满美感和趣味性的联系,大家不妨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相关资料。比如:广州新电视塔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它的建筑原理则是基于数学中双曲线的3D模型。
双曲线3D模型与广州电视塔夜景
三、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促进积极的学习思维
小编读书时虽不算数学学霸但成绩还不错,也着实体会到求解出一道有些挑战的数学题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自信心。记得小时候做题时有个“美好的记忆”,就是通常爸爸会鼓励我一题多解,多思考一些解题的原理和方法,遇到难点时不要心急,特别是做证明题时,一步步地分析题目的条件,一条路走不通就换另一种方法去思考,“死钻牛角尖”是大忌,只会变得心烦意乱信心全无。当时,爸爸教育我对待数学的这些心态让我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绪,也让我真真实实从内心感受到了推理和运算的乐趣。
小编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数学大咖能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干货。
想了解孩子大脑注意力开发及综合学习能力的专业信息,家长们可免费参与国际权威注意力测评哦:http://t.jingsiedu.com/t.php?sp=qd045 (复制网址链接用浏览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