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总学不好,几个意思?
在细说之前,先说个小实验。第一次,正常走直线;第二次,蒙住眼睛走直线。对比之下,会发现一些端倪。在短距离中,蒙住眼睛可能走得比较直,但是随着距离增长,就很难保持,甚至于越来越歪。仔细想想,中间的差别无非三点:自我定位,方向矫正,目标确定。接下来就从这三个方面,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自我定位:
1.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
这个问题,天天听学生说,但是仔细分析,搞错了主体。现在上课大部分都是单纯的老师讲授,在一个备课充分的条件下,如果是正常进入该学校,不存在听不懂课一说(一些特殊课程,如竞赛课除外)。所以说,听不听得懂课,问题的落脚点在于老师的备课的针对性,但是做题呢?那肯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可没有人精心准备,为你做好铺垫引导。这就是上课和练习最大的区别所在,上课有老师引导你逐步进入问题,训练时只在乎你能否解决问题,场景不一样,出现不同的结果自然是正常了。所以说,上课是否听得懂,与你会不会做题,完全两码子事。
解决方法:在上述问题中,我们会发现听课和训练,主体不同,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那就是同一角色。将自己转化成上课的主体,说的简单点,就是做好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去听课,而不是随着老师讲课,被动参与。
2.预科不等于预习
这一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预科盛行,很多同学以为上了预科就是预习,殊不知大错特错。预习的目的,是自己在脑海中对知识有个大致概念(具体的方式方法,前面有视频讲解),而预科,单纯是听老师讲一遍。这个课程设置上,既要和机构间对比,又不能讲的太多,毕竟高中三年,怎么把知识拆成预科,同步,高三复习是需要点水平的。但是,我要说一句话,学习知识是不分年级的,只有考试才分年级。这就好比厨师,今天教你怎么炒配菜,过一段教你怎么炒全,再过一段教你怎么放调料,这种厨师做出来的饭能好吃吗?
解决方法:详解前面的预习方法视频,预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新问题新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新知识的条件下,怎么利用旧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当然,再说一个当年自己用的预习方法:不看书,直接去做新课习题。哪怕全错没有关系,再重新听课和订正问题的基础上,会找到自己理解上的问题,久而久之,预习的效果大大提升~
3.平时周测月考考的还可以,一到期中,期末就不行了
再说这个问题前,得说一个现在教学上的事情,从08年课改以来,数学课本知识体系比较零碎,但因为零碎诞生了一种专题型的教学方法,说的再难听点,就是模型、模板。那么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当学校老师采用这种方式,周测、月考这种知识密度小、平时训练考察紧密的考试,自然成绩会好;相反,当知识量变大,综合性变强,专题、模板不再适用的时候,成绩自然波动。当然,这种问题出现在高三,就是成绩随着试卷难度波动极大。此外,太过细碎、针对性过强的专题,会让学生忽视整体梳理的这件事。就拿最近有同学问到的极值点偏移问题,仔细想想,就是个不等式加上导数工具罢了,处理的方式方法和早期学的不等式并没有太大区别。
此外,我经常跟学生们说一句话,考得好,只能说明你这张试卷上的题做得好,不代表这个知识你学得好,得去看看,出的题目有没有涉及到自己的薄弱点。
解决方法:在学习完学校讲的专题类型后,一定要提高视野,从全局整理一下,此外,不要把一时的成绩,当成自己的能力。考得好了,恭喜下自己,顺便再问问有没有什么知识是没考到的;考得差了,先安慰下自己不是高考,然后再庆幸一下,高考前还有那么多知识没学会~
4.考完试出来题目会做了或者错的都是我会的
先说一个原则平时做题有会与不会的说法,考试的题目只有能不能拿到分的。
很多人在平时学习中用考试的态度,能做完就行,不管这些题目是否吃透,活脱脱完成任务的样子;但在考试中,拿出一副学习的姿态,“这个题我会做的”。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平时训练中,没有时间意识,磨磨蹭蹭,进入状态慢。考试的时候,自然没办法快速进入状态,难度稍微一大,精神紧张,一些平时能做出题目,也成了拦路虎,等到下了考场,压力散去,才恍然大悟。
解决方法:平时即战时,不在平时训练中锻炼自己时间意识,抗压能力,难不成真指望几次考试就锻炼出来?平时的学习,也不能应付了之,否则下一个应付你的,就是你的考试成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年的辛苦努力,不就是为了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以上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算在自我定位一栏,不明确自身所处境地,那怎么
能选好合适的方式去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