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蒙”谈如何让小学生开窍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一个问题,我家孩子怎么脑子不开窍啊?怎么讲都听不懂啊?
比如下面一道数学题:
一对桌椅100元,桌子55元,椅子多少元?
这种题目,开窍的,一年级就会做了。不开窍的,三年、四年级的还不会做(且不论孩子对“一对”的理解。语文是工具学科)。
有的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快崩溃了,脾气大的甚至气的心脏疼。
这个时候,他们才体会到老师的痛楚。
可是,哪有什么办法,自己的亲孩子啊。
问题是,怎么让孩子开窍呢?
笔者试着从周易来谈谈。
按照周易来说,每个人出生后慧根都是被蒙蔽的。
怎么说呢。
“蒙”这个字,按照卦象,上山下水,山下有江河的想象。如果山下有江河,那么山上就会出现云雾。
那么,人在云中雾中就会迷失方向,迷失方向就需要有人去引导。这就好比一个新司机上路,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他就需要开启百度导航。
所谓启蒙,也就是开启蒙昧状态,也就是教育。
我国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教做人的教育,趋利避害。一种是传授技能的教育。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启蒙。
然后,打开一扇门后,你才可以自悟自学。
所以,我们得到第一个道理:开窍必先启蒙!
当我们懂得了启蒙的意义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启蒙了?作为家长,面对不开窍的孩子,我们到底如何让他们启蒙呢?
周易里面有句话叫:“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什么意思呢?
“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
说的直白点,作为启蒙者,教师,家长,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我们要明白,我们教育的动机是什么?
是让孩子来求我们来教导他!!!
但是,现实中,情况相反!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主动来求学求教,而是我们哭着求孩子学习。
所以,我们得到了第二个道理: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让孩子主动来求教。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没有兴趣,怎么可能会主动来求教求学呢?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再看“蒙”字。
上山,下水。
前面说了,每个孩子刚开始都处在蒙昧状态,处在云雾之中,需要人指引方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分析。
那么。
再剖析一层。
孩子处在山中,山代表什么?代表坎坷。孩子处在水中。水代表什么,代表危险。为什么这么说呢?
山中充满荆棘甚至野兽,所以孩子需要一路斩荆披棘。
水会淹死人,所以孩子要学会乘风破浪。
那么,山水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孩子出生下来后,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寻求生存的方法,这样才可以活下来。
于是,周易才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但是,现实中,这些山啊,水啊,似乎都隐藏在远处,在未来,孩子无法感受到阻碍和压力,求学的欲望也就平淡了。
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这就是开窍的关键门道了。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前提,
孩子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
于是,方法来了。
回到开篇那道题,“一对桌椅100元,桌子55元,椅子多少元?”。
如何引导出孩子“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呢?
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做?
去商店!
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孩子想明白的动机是什么?拿什么来推动呢?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智慧了。
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还是催发孩子好胜心的奖惩游戏?
比如奖惩游戏。
家长带孩子去了一家具店。
让自己独立完成,让他买一套桌椅,让他自己算需要多少钱。然后,如果完成了给他什么奖励,完成不了给出什么惩罚。
比如孩子完成了,答应给她买一只泰迪;完成不了,不给她买,无限延迟买狗时间作为惩罚。
这就是“需”。
“需”在周易里是上水下天,表示欲望。
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泰迪,他会努力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时候,他就有了“需”。
这时候,他就会遇到阻碍。这是我们给他制造出来的阻碍。
但他却十分想弄明白。
于是,孩子的“需”被放大。
这一刻,启发的时机成熟了!
于是,孩子苦苦思索后跑来问你,他牵着你的衣角,眼神中求学的欲望很强。
是时候来教他了!
为了等这一步,教师这个位置可谓用心良苦。
这个时候来教导他就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孩子求着你教他,而不是你求着孩子学了。
当然,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填鸭式教学,强制性灌输的一些弊端了。相比下,寓教于乐,透过有趣的事例来教学,效果肯定不一样,孩子开窍的机会也就变得多了。